分析方法开发,如何确定稀释剂,确保方法的适用性。今天一起来聊聊液相稀释剂的选择,仅供需要的小伙伴参考学习。
稀释剂的选择
分析方法开发,如何确定稀释剂,确保方法的适用性。
1、稀释剂的干扰
选择稀释剂,首先应考虑采用流动相体系,应关注以下几点:
稀释剂不得干扰已知杂质及主峰的检测。
根据化合物的溶解特定,可适当加入助溶剂,但最好控制在5%以内,避免强溶剂效应。
允许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配制方式有差异,但对照品所添加的助溶剂一般应控制在2%以内,必免溶剂效应产生不良影响(如峰型、保留时间、峰响应等与供试品有差异,导致无法准确定量)。
2、关注各杂质及主成分的溶解度
通常有关物质方法中主成分的浓度较大(1mg/ml~10mg/ml),若主成分在稀释剂中的浓度接近其饱和溶解度,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供试品提取不充分,导致杂质测定结果偏低,部分未知杂质存在无法检出风险。
供试品提取重现性差,导致杂质测定结果重现性差。
样品在检测过程中有析出,存在影响杂质准确定量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方法摸索时,需测定相关主成分在稀释剂中的饱和溶解度,最好满足饱和溶解度大于3倍的供试品浓度。
3、关注各杂质及主成分的稳定性
基于杂质谱分析,配制混标,考察混标中各杂质及主成分的稳定性。
部分杂质峰面积明显降低,可根据该类型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调整稀释剂的组成或注明供试品溶液的保存条件(如避光、冷藏等)。
部分杂质峰面积明显升高,结合主成分的结构特点,调整稀释剂的组成或注明供试品溶液的保存条件(如避光、冷藏等)。
“临用新制”,应注明时间,确保测定数据的准确性。若稳定性小于方法运行时间,个人认为是不可接受的。
4、关注溶剂效应
溶剂效应原定义为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针对于分析方法,主要指的是对溶解平衡的影响,涉及稀释剂与流动相、流动相与固定相。
4.1、稀释剂选择不当引起的溶剂效应-现象及原理
样品溶液的溶剂强度强于流动相溶剂强度时可能会造成的峰展宽、峰分叉现象,其过程为当溶解样品的溶剂不同于流动相时,样品溶剂与流动相发生混合,样品溶剂被冲稀。如果进样溶剂之强度高于流动相,样品在瞬间会表现为在较强溶剂中,并以较快速度通过色谱柱。色谱行为就是∶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缩短。`当进样溶剂与流动相混合时,一部分分子会先与流动相混合,致使这些分子通过色谱柱的速度发生变化,使峰形扭曲,发生变形。
案例
某项目采用乙腈:水(50:50,v/v),谱图如下:
采用乙腈:缓冲盐ph7.8(50:50,v/v),谱图如下:
4.2、稀释剂选择不当引起的溶剂效应-如何判定
通过HPLC仪器比对一下两个劈叉峰的紫外吸收波谱,第一就是通过HPLC仪器比对一下两个劈叉峰的紫外吸收波谱,看看他们是否能完全一样的μV特征吸收,第二将进样体积调节到0.1μl看看,峰是否好转,如果满足上面两个条件几乎就可以肯定是100%的溶剂效应。
4.3、稀释剂选择不当引起的溶剂效应-如何避免
降低稀释的强度(如增加水相比例、调整pH等)或更换稀释剂为流动相,2、在保证检测灵敏度的前提下,降低进样量。3、增加峰形前延抑制器,峰形前延抑制器的设计原理是,在色谱柱前端引入一个大小合适的空腔,使样品到达色谱前被存留于空腔内的流动相(色谱柱平衡时流动相会充满空腔)稀释,使“样品溶剂”经稀释后更接近流动相的组成,实现“样品溶剂与流动相的组成接近”,并取代“用流动相溶解样品”的解决方案。
4.4、基质效应(溶剂效应的一个变种)
基质效应是指检测系统检测样品中的分析物时,处于分析物周围的所有非分析物质对分析物测定的影响。产生基质效应的原因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仪器的设计、试剂的组成成分、测试方法的原理、质控材料的组成及处理技术等,通过回收率可以评估分析方法是否受基质效应的影响,一般若回收率普遍偏低、偏高或波动较大,建议考虑基质效应的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科学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科学仪器网有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