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采购

发产品

  • 发布供应
  • 管理供应

疫情影响下 五大科技加速发展

   2020-08-01 420
导读

疫情影响下 五大科技加速发展,五大科技领域:物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生物技术


这台名叫Cira 02的机器人由埃及工程师马哈茂德·科米开发,可以进行新冠病毒的检测。图为在埃及北部城市坦塔,一名男子通过Cira 02机器人进行检测取样。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各国累计确诊人数已达1700万,超过66万人因此丧生。这场规模罕见的大流行必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7月28日,国际知名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新冠肺炎重塑未来》,全面分析了疫情对2050年前全球人口、资源、科技、经济、安全、治理等领域发展趋势的影响。报告特别认为,疫情将加速机器人、增材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五大科技发展。
 
  机器人
 
疫情暴发前,牛津经济研究院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2000万个制造业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这一机器人取代人力的进程。
 
疫情期间,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送货服务、公共场所消毒和辅助卫生工作者。在医疗保健行业,疫情正加速机器人在医院日常运作中的应用,帮助医院更有效地诊断、筛查和护理病人。在食品杂货行业,机器人被迅速用于清洁地板、货架,以及提供“非接触”的送货服务。
 
目前,已有21个国家将地面和空中机器人用于疫情间的危机管理,如提供热成像识别受感染的公民、辅助实施隔离措施、广播公共服务信息等。
 
  增材制造
 
报告称,疫情将加速增材制造取代传统制造技术的步伐。疫情期间,增材制造(3D打印)展现出了在紧急生产医疗物资方面的价值。实践证明,在全球供应链混乱的情况下,增材制造能够非常便捷地生产呼吸机、个人防护设备等物资的重要部件。
 
随着疫情加剧,全球研究人员和企业都在谋求应用增材制造技术解决物资短缺问题。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退伍军人事务部已经与增材制造公司结成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生产个人防护设备等紧缺物资。中国也在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大规模生产护目镜。
 
物联网
 
报告介绍,疫情期间,物联网在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大幅增加。长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将加强人们对物联网的依赖。
 
受疫情影响,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办公中增强了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设备的使用,即使疫情消退,这种高水平的数字化仍将保持。疫情期间,远程互动医疗的使用率大增,部分服务商称其使用量增加了5到6倍,未来中高端消费者对远程医疗和虚拟咨询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物联网的依赖。
 
此外,通过实时共享和分析医疗系统及可穿戴设备等监测工具的数据,追踪病毒传播情况并寻找密切接触者,物联网已被直接用于抗击疫情。
 
  人工智能
 
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创新步伐,特别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比其他任何领域都要快。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创造出能够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自主系统,并用于预测病毒的传播、监测感染率、追踪接触者,以及告知重新开放的政策等;疫情还加速了聊天机器人等数字辅助手段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在医疗保健还是银行业务中;研究人员还在利用机器学习识别病毒种类,以便及时发现疾病。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也凸显出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如人类行为在危机前发生了无法解释的变化,恐慌性地购买卫生纸和园艺设备等,人工智能系统对此感到困惑。这将促使研究人员训练未来的人工智能,使其了解过去的危机事件,如大萧条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人类行为。
 
  生物技术
 
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人类进入生物技术世纪的进程。生物技术处于抗击疫情的前沿,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已经表明了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领导地位的利害关系及其对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影响。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融合技术正在进一步加速这一领域的发展。
 
目前,全球生物企业正在竞相寻找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及疗法。借助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Moderna、CureVac和Inovio Pharmaceuticals等公司能够快速开发疫苗,并比传统方法更快地进行人体试验。SwiftScale Biologics正在使用无细胞生物技术加速新冠肺炎的治疗,产生抗体的速度是目前其他方法的10倍。
 
未来,全球对生物技术领导权的争夺将持续加剧,各国在该领域的投资将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科学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科学仪器网有权转载。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acinstruments.com/news/show.php?itemid=852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更多>同类资讯头条

入驻

企业入驻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权

入驻热线:16622807805

请手机扫码访问

客服

客服热线:16622807805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产品

为您提供专业帮买咨询服务

请用微信扫码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收获商机

微信扫码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