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报道
 
原子发射光谱(一):发展历史

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根据处于激发态的待测元素原子回到基态时发射的特征谱线对待测元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一、原子发射光谱法包括了三个主要的过程,即:
  1)由光源提供能量使样品蒸发、形成气态原子、并进一步使气态原子激发而产生光辐射;
  2)将光源发出的复合光经单色器分解成按波长顺序排列的谱线,形成光谱;
  3)用检测器检测光谱中谱线的波长和强度。
    由于待测元素原子的能级结构不同,因此发射谱线的特征不同,据此可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根据待测元素原子的浓度不同,
因此发射强度不同,可实现元素的定量测定。

二、原子发射光谱的发展历史

Kirchhoff与Bunsen于19世纪50年代制造出第一台用于光谱分析的分光镜。
       Gerlach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内标法,为光谱定量分析打下重要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发射光谱分析的发展。
       此后,随着CCD检测器件的使用,实现了

三、原子发射光谱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小;多元素同时定性定量;元素分析常用检测方法;

不足:仅能用来测定物质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含量,不能给出物质分子相关的信息;常见非金属元素如氧、氮、卤素等谱线在远紫外区,一般光谱仪无法检测。

中国科学仪器网-科学仪器信息网-仪器信息网-领先的科学仪器、分析仪器、检测及测试设备专业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