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二):色谱的发展历程
一、色谱法的发展历史
表1 色谱法的发展历史
年代
|
发明者
|
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
|
1906
|
Tswett | 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出色谱概念。 |
1931
|
Kuhn, Lederer | 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a-、b-和g-胡萝卜素。使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
1938
|
Izmailov, Shraiber | 最先使用薄层色谱法。 |
1938
|
Taylor, Uray |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了锂和钾的同位素。 |
1941
|
Martin, Synge | 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
1944
|
Consden等 | 发明了纸色谱。 |
1949
|
Macllean | 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黏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进入实用阶段。 |
1952
|
Martin, James |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了气-液分配色谱法。 |
1956
|
Van Deemter等 | 提出色谱速率理论,并应用于气相色谱。 |
1957
|
基于离子交换色谱的氨基酸分析专用仪器问世。 | |
1958
|
Golay | 发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 |
1959
|
Porath, Flodin | 发表凝胶过滤色谱的报告。 |
1964
|
Moore | 发明凝胶渗透色谱。 |
1965
|
Giddings | 发展了色谱理论,为色谱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975
|
Small | 发明了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强电解质为流动相,采用抑制型电导检测的新型离子色谱法。 |
1981
|
Jorgenson等 | 创立了毛细管电泳法。 |
二、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分析化学领域,色谱法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早期的色谱技术只是一种分离技术而已,与萃取、蒸馏等分离技术不同的是其分离效率高得多。当这种高效的分离技术与各种灵敏的检测技术结合在一起后,才使得色谱技术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几乎可以分析所有已知物质,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2 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表2 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年代
|
获奖学科
|
获奖研究工作
|
1937
|
化学
|
类胡萝卜素化学,维生素A和B |
1938
|
化学
|
类胡萝卜素化学 |
1939
|
化学
|
聚甲烯和高萜烯化学 |
1950
|
生理学、医学
|
性激素化学及其分离、肾皮素化学及其分离 |
1951
|
化学
|
超铀元素的发现 |
1955
|
化学
|
脑下腺激素的研究和第一次合成聚肽激素 |
1958
|
化学
|
胰岛素的结构 |
1961
|
化学
|
光合作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确认 |
1970
|
生理学、医学
|
关于神经元触处迁移物质的研究 |
1970
|
化学
|
糖核苷酸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中的作用 |
1972
|
化学
|
核糖核酸化学酶结构的研究 |
1972
|
生理学、医学
|
抗体结构的研究 |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科学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科学仪器网有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