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分析仪器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
一、平台化的模式转变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 年版)》, 到2018 年, 累计制修订150 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 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2019 年, 累计制修订300 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 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目前, 分析仪器行业涉及仪器设备门类极多,各个厂商拥有自己的产品标准和技术协议, 彼此之间不能交互、差异较大。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深入融合, 将逐步改变这一局面, 在企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纵向、横向多维度的平台化融合, 形成具有通用标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如果能够提前布局, 并在相关标准制定中起到引领作用, 势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契机。
二、制造向制造+服务, 甚至服务的模式转变
马云提出“未来制造业不仅仅是制造业, 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完美结合, 未来制造业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 而是制造背后的服务和体验,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 。在人工智能充分发展的时期, 传统的作业劳动将被机器人所替代,而其背后的服务和体验是不可替代的, 如何在分析仪器制造各个环节中融入服务的元素, 将是企业竞争力最核心的体现。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提出服务型制造业的5 种模式, 即: 基于产品设计的增值服务, 基于产品效能提升的增值服务, 基于产品交易便捷化的增值服务, 基于产品整合的增值服务, 基于产品的服务到基于需求的服务。给分析仪器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传统制造和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分析仪器行业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生存模式, 将逐渐转为制造+服务, 甚至服务的生存模式, 这是分析仪器行业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大背景下企业转型的方向和必然。谁能够在这一过程中, 率先提供制造以外的增值服务, 实现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 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科学仪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科学仪器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科学仪器网有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