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他为了分离植物色素,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装有碳酸钙粉末的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自上而下淋洗,由于不同的色素在碳酸钙颗粒表面的吸附力不同,随着淋洗的进行,不同色素向下移动的速度不同,形成一圈圈不同颜色的色带,使各色素成分得到了分离。他将这种分离方法命名为色谱法(chromatography)。在此后的20多年里,几乎无人问津这一技术。到了1931年,Kuhn等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地分离了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从此,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此后,相继出现了各种色谱方法。
色谱法的发展历史
年代
|
发明者
|
发明的色谱方法或重要应用
|
1906
|
Tswett | 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色素。最先提出色谱概念。 |
1931
|
Kuhn, Lederer | 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a-、b-和g-胡萝卜素。使色谱法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
1938
|
Izmailov, Shraiber | 最先使用薄层色谱法。 |
1938
|
Taylor, Uray | 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了锂和钾的同位素。 |
1941
|
Martin, Synge | 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
1944
|
Consden等 | 发明了纸色谱。 |
1949
|
Macllean | 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黏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进入实用阶段。 |
1952
|
Martin, James |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完善了气-液分配色谱法。 |
1956
|
Van Deemter等 | 提出色谱速率理论,并应用于气相色谱。 |
1957
|
基于离子交换色谱的氨基酸分析专用仪器问世。 | |
1958
|
Golay | 发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 |
1959
|
Porath, Flodin | 发表凝胶过滤色谱的报告。 |
1964
|
Moore | 发明凝胶渗透色谱。 |
1965
|
Giddings | 发展了色谱理论,为色谱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975
|
Small | 发明了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强电解质为流动相,采用抑制型电导检测的新型离子色谱法。 |
1981
|
Jorgenson等 | 创立了毛细管电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