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状的变异
1.抗原性变异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抗原很不稳定,易发生抗原性变异。如甲型流感病毒包膜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抗原均易发生变异,从而形成新的变异株而引起大流行。抗原变异频繁的病毒,也给疫苗的研制和病毒的预防带来困难。
2.毒力变异毒力变异是指病毒对宿主致病性的变异,即病毒从强毒株变为弱毒或无毒株,或从无毒或弱毒株变为强毒株。用人工方法将某种病毒通过一定的动物体内或组织培养后,可使病毒的毒力降低,而免疫原性保持不变,因此可应用千疫苗的制备。相反,有的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流行时,其致病力也可由弱变强,以致引起广泛流行。
3.耐药性变异在应用药物治疗病毒感染时,病毒也可发生耐药性变异,从而产生对抗病毒药物及干扰素的耐受。如长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使乙型肝炎病毒对其产生耐药。
4.宿主范围变异一些只在动物寄生的病毒会发生变异而感染人体,造成人类的感染性疾病,如禽流感病毒。
病毒变异的机制
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由病毒基因组中碱基序列改变(置换、缺失或插入)而引起,可自发也可诱导发生。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病毒表型性状改变的毒株为突变株。突变株可呈多种表型改变,如病毒的形态、抗原性、宿主范围、致病性、毒力、耐药性等方面的改变。
2.基因重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有时可发生基因的交换,称为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发生千活病毒间、灭活病毒间、活病毒与灭活病毒之间。核酸分节段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明显高千其他病毒,也是引起该病毒抗原性改变的主要原因。
病毒除在病毒间发生基因重组外,某些病毒还能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之间发生基因重组,又称基因整合。现已证明,许多DNA病毒如疤疹病毒、腺病毒的DNA都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使宿主细胞基因组产生变异,导致细胞转化而发生肿瘤。
病毒除在病毒间发生基因重组外,某些病毒还能与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之间发生基因重组,又称基因整合。现已证明,许多DNA病毒如疤疹病毒、腺病毒的DNA都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使宿主细胞基因组产生变异,导致细胞转化而发生肿瘤。
病毒遗传学规律和病毒遗传变异的特性巳在病毒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利用病毒的减毒株和基因重组株制备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多肤疫苗等特异性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已取得巨大成就。